共工新闻社9月18日电(程超、徐贤华)在昆仑山下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间,宗朗灵泉景区恰似一颗珍贵的绿色明珠——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它以独特生态魅力打破黄沙漫天的单调,为这片大地注入盎然生机。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公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点谋划、高位推进、高标落实的姿态深耕生态警务,在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幅天蓝水清、绿意盎然、候鸟翩跹的生态画卷,正沿着昆仑山北麓徐徐展开。

9月13日,叶城县公安局宗朗乡派出所民警联合环食药侦部门及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组成的“生态警务护林队”,以联动协作模式,为这片国家级湿地公园筑起“铜墙铁壁”,守护着湿地生态与在此栖息的候鸟种群。

宗朗灵泉景区以“泉、草、柳、鸟”为核心生态资源,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仅有近万亩依赖泉水滋养的天然草场、数十株树龄超百年的古柳,更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这些古树盘根错节的根系深深扎入湿地土壤,既是景区的“生态地标”,也是防止沙漠侵蚀的重要屏障;而湿地孕育的丰富植被与水源,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与安全的栖息环境。

针对景区生态脆弱且资源独特的特点,叶城县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创新推出“三查三护”生态警务模式,让保护措施精准落地,候鸟保护也被纳入重点工作范畴。

“日常巡查要重点关注泉眼水位、草场植被和候鸟活动情况,尤其到了候鸟迁徙季,还要排查是否有非法捕猎、惊扰候鸟的行为。”在景区入口的生态警务工作站,派出所民警阿布来提·吐鲁甫正和同事整理巡查台账。据介绍,“三查”即民警每日联合林业干部巡查泉眼周边环境、候鸟栖息地动态,每周排查草场病虫害隐患,每月核查古柳保护情况,通过“民警+林业干部”的双人巡查机制,确保生态问题、候鸟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今年7月,巡查民警在泉眼下游发现一处因游客露营导致的植被踩踏痕迹,当即联合景区管理处设置防护围栏,并对涉事游客开展生态教育,后续还组织民警补种牧草,恢复了植被原貌;8月候鸟迁徙高峰期,民警在湿地边缘发现两名游客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候鸟,导致鸟群受惊飞离,民警立即上前制止,向游客普及候鸟保护知识,强调人为干扰对候鸟栖息的影响,游客当场认识到错误并删除相关视频。

围绕“三护”重点任务,叶城公安精准发力。针对泉水这一湿地“生命线”,环食药侦部门民警携手水利部门安装智能水位监测设备,对主要泉眼流量变化实时监控,今年以来已精准排查出2起因管道老化引发的泉水渗漏问题,民警第一时间协调维修力量介入,有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保障了湿地生态与候鸟饮水需求。

面对部分村民在草场边缘过度放牧的情况,派出所民警主动联合乡干部划定“禁牧缓冲区”,通过为牧民发放牧草补贴、引导发展旅游服务等转产途径,在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间找到平衡,目前景区草场植被覆盖率较显著提高,为候鸟提供了更丰富的觅食资源。

为守护百年古柳这一“生态活化石”与候鸟栖息地,民警与林业干部共同为每株古柳建立专属“身份档案”,定期开展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在候鸟集中栖息区域设置“禁止惊扰”警示牌,划定观赏安全距离,今年7月,民警还联合林业专家对一株因根系受损濒临枯萎的百年古柳开展救治,如今这棵古树已重新抽出鲜嫩枝芽,与翩跹候鸟共同构成生机盎然的画面。

“以前总有人偷偷来挖泉水边的野生植物,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掏鸟蛋,现在有民警和林业干部天天巡逻,再也没人敢这么做了,候鸟也来得越来越多了。”家住景区周边的村民买买提明?库尔班感慨道。为了让生态保护、候鸟守护理念深入人心,“生态警务护林队”中的民警创新宣传方式,在古柳下、候鸟栖息地附近开设“生态小课堂”,用维吾尔语、汉语双语讲解《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结合近年来办理的非法捕猎、破坏候鸟栖息地的典型案例,让群众直观感受破坏生态、伤害候鸟的法律后果。今年以来,民警已开展宣传活动30场,覆盖群众800余人次,景区周边非法采集、破坏植被、惊扰候鸟的案件大幅下降。

如今走进宗朗灵泉景区,泉水潺潺浸润着青青草场,百年古柳在微风中舒展枝丫,候鸟不时掠过湿地湖面、在草丛间嬉戏觅食——这幅人与自然、人与候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叶城公安生态警务模式交出的优异答卷。“我们会继续深耕生态警务,守护好湿地、古柳与候鸟,让昆仑山下的这颗‘绿色明珠’永远璀璨。”派出所民警坚定地说。

作者:程超、徐贤华

供图:叶城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