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3日电(通讯员:易素、谭恒)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薄弱学校如何突破教学困境?涟源市长郡蓝田润和学校以七年级(2406班)为试点,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初中数学前置性学习深度融合,经过一学期实践,不仅让班级数学成绩从年级第四跃升至第一,更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薄弱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施策:构建前置性学习实施框架
前置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因材施教”,我们围绕智慧平台资源,搭建了“筛选-分组-指导-评价”四维实施体系。
• 资源筛选:紧扣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海量资源中,精选适配薄弱学生基础的预习微课、基础练习题与知识讲解视频,打包成“前置学习任务包”,避免学生因资源繁杂而无从下手。
• 小组组建:按“2名核心成员+4名不同基础学生”的结构分组,每组设组长统筹分工,既保证学习引领力,又让基础薄弱学生获得更多互助机会。
• 任务指导:提前一周通过班级群发布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时间节点,同时利用平台在线答疑功能,实时解决学生预习困惑,避免“自学无方向”。
• 成果评价: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涵盖PPT汇报、实物演示、数学故事讲解等,结合“小组合作默契度+成果准确性+展示创新性”三维评价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二、成效显著:学习与生活双向突破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成绩的飞跃,更让学生发生了全方位转变。
在学习层面,班级数学平均分从76.16分提升至81.93分,及格率从61.82%增至72.07%,班级总平均分提高62分,80%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数学不再枯燥”。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课堂上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提问”,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与协作。
在生活层面,原本内向的学生逐渐开朗,上台展示时从“胆怯紧张”变得“落落大方”。在学校科技节中,学生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编排的科普短剧,凭借清晰的表达与生动的演绎赢得全场好评;不少家长反馈,孩子不仅学习更主动,还主动参与篮球社团、书法兴趣班,生活态度愈发积极。

三、反思优化:破解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需改进的方向:针对部分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后续将设计分层任务包,通过平台推送个性化资源;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短板,计划开展专项培训,提升资源整合与在线指导能力;针对学生时间管理不足的问题,将加入“学习计划制定”指导环节,帮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薄弱学校的教学突破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找准“智慧平台”与“学生学情”的结合点,前置性学习就能成为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杠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收获成长。
作者:易素、谭恒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供稿:龚杰 龚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