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工地上却瞬间热闹起来,斋堂岛建设现场,数十盏照明灯同时亮起,那明亮的灯光将施工现场照得如同白昼,像是要驱散一切黑暗与疲惫。28岁的焊工李明正蹲在码头主体焊接平台,目光专注地盯着手中的焊枪,随着手指按动,橘红色的火焰如同一条火龙在钢结构上飞舞,留下整齐的焊道。焊花四溅,如同漫天繁星般洒落在防护板上,照亮了李明的脸庞。
而在隔海相望的琅琊港建设现场,李明的父亲——53岁的钢筋工老李也在和工友们一起绑扎钢筋。帽子上的头灯发出柔和的光线,随着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钢筋之间,每一个绑扎的节点都毫不马虎。
这对父子已在项目上工作了3个月有余。作为琅琊当地人,在这片世代以打渔为生的土地上,港口对于他们的意义不言而喻。项目当前正处于施工关键期,今年就要交工投入使用。尽管身体稍显疲惫,但父子俩心中都清楚,他们肩上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职责,更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时交付的关键。为此,父子俩之间还默默展开了一场“劳动竞赛”。
干了一天活的老李掏出手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给儿子打去电话。“小阳,活干得怎么样了?现在天气热,记得多喝水。”李阳摘下面罩,那被汗水浸湿的头发紧贴在额头上,他一边喝水一边回答道:“爸,我这最后一组了,干完就可以休息了。您也记得多喝水,您也别熬太晚,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您那边还要支模板呢。”父子俩的默契,就藏在这简短却充满关心的话语里。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夜里,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海浪汹涌地拍打着尚未成型的码头平台,突发的涨潮差点漫过正在施工的水下承台。此时的李阳正在焊接护舷钢构,而老李则刚换班准备休息。看着突如其来的变故,父子俩二话不说,像离弦的箭一样朝着海边跑去。“扑通”一声,李阳猛地跳进齐腰深的海水里,顾不上冰冷刺骨的水温,双手紧紧抓住钢模板,努力将其固定。而老李则在岸边,和其他工友一道接力卸运防潮沙袋,用以加固围堰。父子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岸上,用自己的力量为项目筑起了一道临时防线。几个小时后,随着潮水退去,两人皆是浑身湿透,沾满了泥浆和水草,李阳的脚踝不知何时被礁石划伤,而老李的双手也被沙袋磨出了血泡。此时,李阳则拨通了给父亲的电话。“爸,今晚涨潮了,我们这边很安全,现场材料啥的都没影响,你那边呢?”“放心吧,你老子身子骨硬着呢,这点小风小浪还奈何不了我。”听到老李的声音,李阳紧张的表情瞬间舒缓了许多。
凌晨五点,第一缕晨光从海平面升起,夜班收工的哨声响起。父子俩各自走向宿舍区,一夜的战风斗浪让他们的身体疲惫不堪,但脸上却满是欣慰的笑容。此时,远处的海面上,渔船开始陆续出海,而这座在昼夜奋战中成长的码头,也承载着海岛人民和父子俩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一点点向大海延伸。